征信宝官网
赢在信用时代

信用评分与信贷革命

信用评分与信贷革命

信用评分与信贷革命

现代社会,不管一个人是申请抵押贷款、信用卡还是为中小企业融资,都会面对信息时代的革命性产物——信用评分。它未必如社交网络或智能手机那般光鲜亮丽,但确如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之于信息传播,信用评分是信贷拓展的强力催化剂。在美国,信用评分在信贷方面的作用之大,用“一分抵千金”来形容也毫不过分。

信用评分是一种使用计算机模型、用数字量化借款人违约可能性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评分模型的开发者通过分析数以百万计甚至更多的消费者的信贷记录,确定信贷记录中各种变量与偿还或违约的相关度,这些变量将会作为计算未来借款人和潜在借款人信用分数的基础。贷款人使用信用评分进行营销(例如,选取核准发放信用卡的客户),决定是否授信以及贷款利率几何。研究显示,在风险评估方面,信用评分系统总体而言优于人工主观判断,且成本较低。

也许由于信用评分本身还只是一项流程创新,而非备受消费者关注的独立产品,其作用还未能被广为所知。然而,如若没有信用评分,今天金融系统在很多方面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

信用评分的出现

信用评分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地方征信局,当时主要用于帮助企业决定是否提高对其贸易伙伴的信贷额度,比如制造商或批发商借助信用评分确定对其零售商客户赊销的额度。征信局出现后,可以为企业提供其客户在一个地区生意往来并在各家商户间共享的支付记录,于是,企业可以将征信局资料和客户信用申请书的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评估客户的信贷申请。

19世纪后期,地方性征信局陆续出现,多由商业团体或地区商会建立。随后,其中的一些进行合并,成立联合征信局以共享信息。为满足日益增加的对外地信用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地方征信局加入联合征信局,这一势头发展迅速。根据2005费城联储的罗伯特•亨特整理的史实,到1916年联合征信局的成员不到100家,1927年增至约800家,1955年达1600家。

随后数十年中,联合征信局的地位日渐巩固。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这一重要工具的面世加速了信用信息产业的发展。至此,自动化信用评分所需的所有要素都已到位。

美联储经济学家格伦•坎纳说,促使信用评分产生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数据的可得性,20世纪50年代由于大型联合征信局的出现,广泛数据获取成为可能;二是强大的计算能力;三是要有好点子。

好点子来自威廉•菲尔和厄尔•艾萨克,前者是工程师,后者是数学家,他们曾共事于作为智库的斯坦福国际研究中心,在该中心他们为军方研发计算机数学模型。随着两人工作默契的加深,他们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们相信凭借两人的数学才能和信息技术创立一家咨询公司,一定能赚大钱。1956年,两人离开斯坦福国际研究中心,各出资400美金成立了费艾哲公司。

在创业之初,不断摸索企业的经营方向时,灵感来了。菲尔和艾萨克提出信用评分的概念,并尝试以此吸引消费者信贷公司。1958年,他们向50家最大的消费者信贷公司去信介绍用评分产品,却只有一家名为“美国投资”的财务公司给了回复,不过这也恰好是他们所需,因为一个客户已足以展示其评分产品价值。那一年,费艾哲公司为美国投资公司构建了他们的第一个信用评分模型。

之后十年中,消费信贷需求不断增长,这一需求持续主导着零售商对通用购物卡和信用卡的发放。因此可以说,是国有连锁零售商而非银行引领了信贷业务新技术的应用。里士满联储经济学家凯迪克•阿斯瑞亚说,在美国,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金融机构的无担保消费信贷业务都没有很大发展。

然而情况并非一直如此。据费城联储的研究,到1978年,在循环信贷业务上银行和零售商开始平分秋色,而到了1993年,银行循环信贷余额已是零售商的三倍之多。信用卡发行方和大型汽车金融公司需要可靠工具评估全国客户群信用,于是也开始使用信用评分。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最大的两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在其自动抵押支付系统中应用信用局评分。于是,庞大的抵押贷款市场最终促成了信用评分的大规模应用。

消费信贷变迁

当今三家最大的征信机构——益百利、艾克飞和环联,都使用费艾哲信用评分模型,即费艾哲评分(FICO评分)。这三大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中所使用的评分不仅包括通用评分,也包括教育评分(提供给消费者的评分),以及为汽车贷款或信用卡设计的行业评分。除了费艾哲评分,三大征信局还提供其联合开发的凡帝评分(费艾哲评分的分数区间一般是300~850,凡帝评分分数区间是501~990)。

信用评分在消费信贷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除了降低信贷审批成本、提升审批效率以外,它还悄然改变信用定价的方式。诸多研究显示,信用评分值与消费者利率方差正相关。2012年《美国经济杂志:宏观经济学》刊登的一篇文章显示,2004年信用卡利率的波动方差为1983年的三倍。研究者将这一趋势归因于发卡方对持卡人风险识别能力的提高,高风险持卡人较之低风险持卡人需承担更高的利息。此外,利率管制的放松也进一步提升了信用卡产业中信息的价值。

信用评分的普及是济世之星还是洪水猛兽尚无定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基于风险的定价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加公平,有利于促使他们更认真负责地管理其财务,但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房地产和保险市场通过信用信息来评估消费者的违约风险,因此,不够过硬的信用历史可能会增加消费者的经济成本。

信用评分还可能会影响到贷款的其他方方面面。最近,斯坦福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几位学者刊登于《兰德经济杂志》的一篇文章特别强调了此类影响。他们对一家专门向低收入或信用记录欠佳的消费者提供信贷的汽车金融公司进行的研究发现,采用信用评分后,这家公司向低风险客户提供更高额度的贷款,向高风险客户要求更多的预付定金,该公司平均每笔贷款的利润提升了1000美元。

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为消费信贷公司带来更多收益。贷款人对借款人了解得越多,对利率的定价会更加合理。圣路易斯联储的一位研究者在2010年的工作论文中指出,消费者的信用卡及其他信用消费卡余额(不包括担保贷款)占其收入的比例已从1983年的2.6%上升到2004年的4.2%,增幅达50%。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后期急剧增长的房屋净值贷款和抵押贷款支出。

人们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贷款人对借款人的信息掌握越多则违约率将越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与信用评分在金融服务行业的广泛应用相伴而行的是消费者破产率的上升。从1983年至2004年,消费者破产申请数量增加五倍之多,远高于同期消费信贷的增长率。不仅破产案件越来越多,破产规模也越来越大。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变化不是偶然的。更好的信息为借款人打开了通往信用之门,却也为其带来更多束缚。在上文提到的发表于《美国经济杂志》的那篇文章中,作者研究结果显示,借款者信息的获取对于消费者破产数量的贡献率达46%。

一如信息革命其他方面的发展,信用评分的功过无法一概而论。对此,坎纳言道,信用民主化的进程中会有更多的人破产,也会有更多人能因此获取贷款而受益,得以上学或创业。可谓好处多多。

来源:《中国征信》杂志2014年第7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征信宝官网 » 信用评分与信贷革命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