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宝官网
赢在信用时代

穆迪、惠誉、标准普尔来了,我们怎么办?

本文来自《上观新闻》,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步履加快,随着上海营商环境与四大品牌建设的提上日程,上海服务业的竞争力能级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调查表明,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深化开放的重点领域之一的信用服务行业,上海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领先地位到目前落后于北京、深圳乃至杭州等城市,不但滞后于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也将难于面对上海扩大开放100条政策公布后国际行业巨头落户上海带来的强烈冲击,亟需研究对策加快发展。

目前上海信用服务业的问题较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这首先体现在信用服务企业机构缺乏竞争力。相关企业机构数量多但规模小。

据央行上海总部在对沪上征信机构进行摸底调查中发现,上海市带有“征信”名称或“征信”经营范围的企业共有700余户。

同时,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上海49家主要信用企业机构总营业收入仅约19.18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信用服务机构2017年有14家,较2016年减少了1家。

其中,在信用服务行业中占重要地位的资信评级业务发展仍未有较大突破。

上海信用服务业目前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机构。

从国际竞争层面来看,上海的资信评级机构更难以匹敌穆迪公司、惠誉公司、标准普尔等国际著名的信用评级巨头。

国际信用评级巨头对本土信用评级企业形成巨大的冲击。

随着上海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特别是近期发布的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100条”中明确允许国外信用巨头进入上海。

比如标准普尔大中华区总部将搬到上海,使得上海本土的资信评级机构收到巨大的冲击;由于国际知名的评级机构在业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上海的信用服务机构发展面临瓶颈和巨大的挑战。

整体而言,制约本土信用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信用数据信息的采集问题。

数据信息是信用评级的生命线,但目前信用数据信息采集市场较为混乱无序。

这表现在,一是征信数据的收集和应用十分困难。目前,国内优质的信用数据如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数据是直接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金融基础数据库中,其余机构很难获得。

另外,移动通信协议用户、公用事业、法院经济纠纷、交通违法等公共部门的数据也较难整合;

二是征信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随着互联网带来的广泛数字化的潮流,整个社会的基础信息搜集和信息共享机制有所改进,但仍不足以支撑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业的需求和应用,很多数据源之间难以达到数据共享、互通有无的状态,对构建完整、覆盖面广的征信体系造成了障碍;

三是信息采集的不合规。相关数据的采集尤其是个人信息的采集还不能满足征信管理条例的要求。

由于数据采集的困难,征信评级机构使用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数据会导致征信评级结果失真,降低了征信评级的公信力。

目前上海信用服务业的征信数据标准缺失、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

在许多信用行业特别是新征信行业的信用信息采集缺乏明确的数据标准,特别是行业之间接口交换的相关标准、信用信息的使用规范等,存在一定的行业壁垒,无法实现各类数据平台与征信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征信评级标准也因此混乱不统一。

此外,目前各行业、各渠道的数据标准存在差异,资信评级机构的交易数据形态各异,对数据的定义不同、业务操作规范不同、授信标准也不同,没有形成统一行业标准。

对于征信、评级企业而言,由于缺乏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各征信、评级企业自定标准“以价定级,以级定价”,以至于同一家被评企业排名相差悬殊的恶性竞争乱象依然存在。

当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信用行业正处于百家争鸣、自由竞争的战国时代,亟需政府进一步发挥引导支持功能,做大做强信用资信评级企业、营造良好的信用市场生态。

建议加大政府采购政策扶持,拉动信用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当前,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仍然较为滞后:政府可以面向管理规范自律、征信评级标准技术先进、产品符合政府精细化社会治理需求的那些发展潜力大的征信评级企业增加政府业务采购力度,精准拉动扶持目标企业的快速壮大,以迎接当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行业竞争。

中国本土信用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短板在于缺少有影响高权威的信用评级模型产品。

中国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市场信用行为特征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优势和缺陷也很难使用国际标准加以衡量,因此在引入国际模型的过程中屡次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这导致了国内评级标准长期处于无序状态。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量化信用评级工具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某某某公司最新的评级产品“违约可行性评级PD”(Probability of Default),受到欧洲信用改革联合会总裁Suedhofen博士的高度评价,成为首个可与国际多个权威评级体系互认互换的本土信用评级模型。

面对日益严峻的信用服务业开放氛围,需要尽快出台面向上海本土信用机构的扶持性政策法规。

一方面,通过鼓励上海有代表性的资信评级机构本地区或跨地区重组与并购,尤其是并购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资信机构,对于提高上海地区资信评级机构的国际竞争优势具有很高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面对形势严峻的国际巨头进入中国、进入上海所带来的巨大生存压力,亟待出台相关地方政策法规:如行业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打造服务品牌等。

此外,需要加快搭建信用数据共享平台,促进行业标准的统一,培育良好的信用市场生态。

建议借鉴西方发达征信国家的普遍做法,敦促相关的政府部门,如工商、海关、法院、财政、税务等部门联合制定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制度,依法将自己掌握的信用信息信用数据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征信评级企业开放,让信用数据资源在各大监管主体和征信评级企业之间流动共享,实现征信数据体量的扩大和有效利用。

上海应尽快统一行业评级方法、指标等标准和格式,并注意在技术标准、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模型、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信用服务行业协会功能还没有发挥作用,迫切需要做实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和“上传下达”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功能。

借鉴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行业管理方法,用地方立法或根据《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给予协会一定的具体文件政策支持,以切实树立协会的市场权威:

一是用地方立法的形式,将资信评估、信用征信机构列入第三方鉴证类机构,实行会员制的行业管理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注册管理;

二是以地方立法和出台文件的形式,落实协会的行业信用标准制定权。发挥协会的专业人才机构优势,引领商业信用行业和指导其他行业乃至制定全市统一的行业信用、社会信用标准体系;

三是结合政府部门监管,切实执行协会自律章程,提高协会的自治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征信宝官网 » 穆迪、惠誉、标准普尔来了,我们怎么办?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