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宝官网
赢在信用时代

阿里腾讯苦等个人征信牌照,品牌效应大于实质作用

选自:深8互联网金融
71c61976ac74492394195db2fddac0fb

近日,央行征信管理局向各大征信机构下发《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草稿)》(以下简称《草稿》),对信息采集、信用使用以及征信产品进行规范。首批申请个人征信业务牌照的8家征信公司静待牌照落地的同时,其它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杀入个人征信领域。如浦发、广发等银行系企业推出基于银行账户的信用分,以中国电信为代表的电信系也推出了“甜橙信用”。

互联网时代,人们想更快更好更方便地生活,必须拥有良好的信用。而金融科技大发展的当下,企业可以方便地获取用户的网络行为痕迹,从而对其做出信用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企业都可以涉足征信业。

信用环境缺失 征信业并非“蓝海”

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征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征信行业150多家征信机构整体规模为20亿元。而同期美国三大个人征信公司的营收规模达到512亿元人民币,两者差距巨大。除此之外,美国还有400余个区域性或专业性征信机构为大型征信企业提供服务。

中美征信业的差距,除中国征信业起步晚外,源于国内信用环境缺失,基于信用的民间经济活动不活跃。购房,是国民最熟悉的与个人信用息息相关的经济活动。因此,人们格外关注与购房最直接相关的信用卡欠费,其他的贷款欠费等。但欠缴水电费、物业费等这类事情频频发生,是因为违约成本几乎为0。但在美国,这样的“小事”仍然要进入个人征信纪录,人们承担不起违约成本,必须诚实守信。

个人征信应用场景少,只能寻找机构和企业应用。 当前我国的征信体系,以央行征信中心独大。其提供的个人征信数据,来自全国各级商业银行的账户数据,最具权威性和参考性。商业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业务前都会参考央行征信数据。央行征信“垄断”金融机构征信数据应用。民间征信机构,如尚无金融机构身份的P2P企业只能另寻途径。况且P2P正在经历行业整合期,潜在“客户”更是稀缺资源。

所以,必要应用场景缺乏,征信行业的市场规模难有大增长,谈赢利更是过早。一些调研机构乐观预计的未来行业规模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申请个人征信牌照 品牌效应大于实质作用

首批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8家企业,各有优劣。然而他们申请牌照后是否会带来征信行业的大发展,不得而知。就以上征信业市场规模的分析,行业大发展可能性小。所以,这些企业获得牌照后最大的可能是获得品牌效应,带动企业其它方面的业务增长。

目前征信业尚无统一的信息获取、评判标准,各个企业各自为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信用标准体系。如阿里系的芝麻信用,腾讯系的腾讯信用(名字好直白,一点也不萌)等。芝麻信用基于阿里的电商生态,腾讯信用基于其社交产品,标准不一,应用各异。同一个人的信用状况会因为使用不同的支付产品而表现出差异。

企业征信目前还很难跨出各自的生态体系使用,不仅彼此之间互通较难,且无法应用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信用使用场景中。如贷款买房,银行不会以芝麻信用做参考进行放贷,而只采用央行征信数据。

源于自身用户群。但无论数据量有多大,其征信数据的权威性就打了折扣。而不能跳出自身生态使用,其征信业务的扩张就会受限,那么赢利也就无从谈起。观察美国征信企业,没有哪个企业及其赖以生存的征信数据是“隶属”于某一家公司的。所以,阿里、腾讯之流,即使获得牌照,短期内为各自的品牌增加官方背书,提升品牌价值。长期而言,并不能为征信业带来实质影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征信宝官网 » 阿里腾讯苦等个人征信牌照,品牌效应大于实质作用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