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宝官网
赢在信用时代

《2015年“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出炉

 

 

0

 

《2015年“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全文

前 言

2015年11月11日当天,阿里巴巴旗下各平台总交易额超过912亿元,再创新高,充分展示了“双十一”购物节的巨大潜力。毋庸置疑,中国的“双十一”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购盛事。在繁荣的背后,各方面对“双十一”也有不少负面声音,突出的表现就是商业诚信问题。以网购为主要代表的电子商务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消费新业态,如果深陷诚信危机,其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

在进行大数据监测分析的基础上,中国改革报社会同国家信息中心、中诚信、奇虎360等单位,对“双十一”期间的消费信用数据进行梳理、提炼、评估,形成了《2015年“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这既是在当前简政放权、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实践和行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评价报告,从第三方的角度找出电子商务信用建设的短板,为网络购物消费者提供参考,同时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提供依据,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11月11日,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利用单身青年男女们自娱自乐的“光棍节”这个民间节日,开展一系列大规模促销活动。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销售额度的不断提高,“双十一”逐步成为中国电商行业最大规模的商业促销活动。2013年11月11日,单日销售额达350亿元,超过了美国的“网络星期一”。2014年11月11日,已经赴美上市的阿里巴巴宣布,“天猫”当天交易额突破了571亿元。今年,全网“双十一”全天的总成交额达到1229.37亿元,产生6.78亿个包裹数。其中天猫交易额达到912.17亿元,无线交易额为626.42亿元,无线成交占比68.67%;京东当天下单量超过3200万单,同比增长130%,移动端下单量占比达74%。

一个由中国电商发起的商业节日,正逐渐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商业革命与文化热潮。北到格陵兰岛、南至智利,加上坐落在印度洋中的岛国塞舌尔和北美洲东加勒比海最东端的巴巴多斯,甚至包括世界最小国家之一的圣马力诺,超过211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参与了中国电商发起的这场网购狂欢。有业内人士指出,电子商务打通了全球“互联互通”的重要一步。

“双十一”奇迹的发生,不仅是中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以及消费模式转变的结果,更是中国经济有效转型升级的体现,显示了“互联网+”带来的时代新气象和新动能。“双十一”不仅是互联网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世界的一个最好例证。外媒不仅用“疯狂”二字概括“双十一”创造的购买记录,更用“惊人”一词形容这场“世界最大网购节”所生发的巨大能量,折射出商业狂欢背后正在崛起的中国软实力。

综合各方面情况,“双十一”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双十一”电商购物节已真正成为一个节日。针对有网购经历的用户调查结果显示,99%的用户都知道“双十一”电商购物节。在B2C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每个互联网用户都有网购的经历,“双十一”购物节从最开始的商家造节,到如今人尽皆知的购物狂欢,成为一年当中网购实惠最大、活动最多的日子,不仅让以往的网购用户在此期间大量采购,很多新用户也闻风而来,加入到“双十一”的网购热潮当中。

2. “双十一”期间整体价格让利明显。通过大数据抽取的7大电商平台全年价格趋势可以看出,各平台价格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大部分促销商品都趋向接近2015年最低价。其中,天猫促销商品“双十一”当天的价格相比上月有大幅下降,服装配饰是降价大头儿,大部分护肤和香水用品也是降价的主体;京东则以3C和家居用品作为降价主体。

3. 网络销售凸显“二八定律”。对2015年有购买记录的487.5万用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购物者的消费主要集中于偏低端产品。网络销售呈现“二八定律”——20%的销售量创造了80%的销售额,其中1000元~5000元间的商品销售额占比最大。从网络消费者的性别比例看,女性更热衷于购物;从地域上看,广东省的人最喜爱网上购物,经济越发达的省市,网络消费占比越大;从购买产品的特征看,服饰鞋包、运动健康、家用电器在消费额中占比排在前三位。

4. “双十一”期间消费非常集中。调查显示,近半数消费者对于“双十一”购物节非常期待,甚至在预售期间就已对各大商城的促销信息了如指掌,把诸多商品加入了购物车。约有95.2%的用户在“双十一”选择购买当前或未来所需的商品,近80%的用户在“双十一”期间购物消费额度超过500元,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平时的网购用户数和网购金额。不难看出,“双十一”已成为网购用户最集中购物的一天,以至于当天各大网上商城系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拥挤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双十一”电商购物节在网购用户心目中的地位。

5. 淘宝天猫京东是“双十一”主力。调查结果显示,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大部分消费者经常性地选择在淘宝、天猫、京东购买商品。抛开天猫商城本身在B2C行业所占的巨大市场份额不说,“双十一”电商购物节也起源于天猫,后来开始为众多商家所沿用。京东商城虽然是电器起家,但随着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商品品类不断增加,也开始和淘宝、天猫商城展开激烈竞争。此外,以特卖著称的唯品会、主营电器的苏宁易购,也是消费者的主要选择之一。

6. 家电、手机和女装成畅销商品。在覆盖淘宝、天猫、京东等11个电商平台的1.72亿件接受监测商品中,购买度比较集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畅销商品占到90万件左右。从商品类别看,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女装、家居生活、鞋包配饰、母婴用品和男装;从销售额看,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家用电器、手机数码、女装、家居生活和男装;从单品销售额看,前五名均为手机产品。

7. 各大商城促销手段空前激烈。“双十一”尚未开始,商家们就已经展开激烈竞争,各大平台很早就进入“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预热期,大量促销信息开始公布,而且提前进入预售。今年商家的促销程度更是空前激烈,在天猫商城,iPhone6s 16G的价格仅为4566元,如此低价让人目瞪口呆,苏宁也早就表示“货已备足”。“双十一”期间,无论是朋友圈、微博、各大网站、APP等,几乎都被“双十一”的LOGO所占领。

 

2015年“双十一”信用状况综合评估

“双十一”一路走进第七个年头,中国互联网“形转势移,万物焕然”。消费者在不断成长,不再只是追求低价,而是更加看重消费体验,包括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快递是否能及时送达、价格是否诚信、售后是否保障、支付是否给力等,这与过去的“一锤子买卖”模式有很大区别。同时,电商也在不断规范,使得消费者的体验逐步向好。但必须看到,伴随着“七年之痒”,这场购物狂欢也在问题中前行,部分商家出现的虚标价格、收货延迟、商品以假乱真、售后服务不到位等信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监测情况

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反映“双十一”期间的电子商务诚信情况,国家信息中心、百度、中诚信、奇虎360分别对互联网电商平台进行了实时监控采集、处理、整合、计算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运用国家发改委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中心和国家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的技术资源,监测数据涵盖2015年11月1日~11月15日期间新闻媒体、微博、博客、贴吧、论坛、视频等205.7万条,并对各类失信行为分布情况、市场主体失信行为曝光量、失信案例行业占比等情况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同时,“一带一路数据库工作组”还结合全球网民对我国跨境电商的关注情况,形成了《海外网民对我跨境电商情况及未来发展潜力大数据分析报告》。

百度——“双十一”期间,百度“双十一”关键词整体搜索指数达到67,549,同比上升39%,移动端搜索指数38,485,同比上升52%。针对“双十一”“京东”“天猫”“淘宝”“苏宁”“电商”六个主监控词和“假货”“丢件”“损坏”“假冒”“虚假宣传”“不合格”“欺诈”“诈骗”“差评”九个搭配词进行了监控,所有关键词整体数据量为20,524条,其中正面3311条,中立3886条,负面13,327条。

中诚信——监测时间设定为2014年1月1日~2015年11月16日。主要对京东、苏宁易购、国美在线、天猫、当当网、1号店、易迅网、亚马逊、我买网、麦乐购、国际妈咪、母婴之家等平台进行了监测。被监测产品的品类包括服饰鞋包、运动健康、家用电器、电脑办公、家居家装、手机数码、食品饮料、汽车用品、个护化妆、珠宝钟表、日用百货、影视图书、母婴用品等非虚拟交易商品,涉及产品样本量达4847万。

奇虎360——对覆盖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当当、亚马逊、美丽说、苏宁、聚美优品等11个电商平台的1.72亿件商品、743万件促销商品、80万件畅销商品进行了监测,涵盖商品类别、商品价格、消费人群、消费地域、投诉、退货、广告词使用等多项监测内容,对畅销商品品类、销售额、分布人群、价格状况等进行了归类分析,整理了“先升后降”商品和使用违禁广告词的商品案例,并列出了违禁广告词库表。

从上述机构的监测和分析情况看,本次评价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动手较早。在“双十一”前就确定了监测对象、监测范围、评价参数,并准备了相关评价资料。二是方法科学。结合被评价对象基本情况和监测到的数据,采用科学合理的辨识方法进行分类识别和分析,把退货率、个人消费特征、客单价、刷单等情况作为设定特征,对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了特别监测,针对商品质量、客户服务、物流配送、促销等元素,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分析研判,给出了好、中、差的相应评价,从而得出“双十一”消费信用监测评价的结论。三是结论可信。严格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和条例,所有汇总数据均采用微观数据聚合式汇总计算,反映了最接近市场的真实情况。总的看,本次监测工作是全面、客观、科学、严谨的。

 

(二)基本评价

从国家信息中心、百度、中诚信、奇虎360等有关机构对“双十一”期间电子商务诚信情况进行的监测情况看,在纪录迭出、烟花满天的2015“双十一”期间,电子商务总体业态有喜有忧,喜大于忧,就诚信领域而言,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评价:

——价格诚信 “双十一”期间大部分商家在价格方面是诚信的,大部分商品进行了降价,给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部分商家通过先涨价再降价的方式来欺骗消费者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物流诚信 今年“双十一”期间,关于物流的负面评价正在降低,说明电商物流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信用状况正在改善。但由于订单陡增、物流爆仓,部分商家迟迟不能发货,或者发货后没有更新物流流转信息,有的还出现了丢货、漏货、损货等情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买家的购物体验。

——售后诚信 总的看,售后服务的负面评价正在降低,说明电商的售后诚信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受网络销售产品特征、部分销售者不规范行为和过度承诺等方面的影响,售后服务差评率仍然较高。

——支付诚信 各电商在支付方面的诚信度较高。虽然出现了部分消费者对定金不退、优惠券未能使用等抱怨的情况,但这些应该属于商家正常的促销手段,不能完全归结为支付不诚信行为。

——个人信用 绝大部分网络消费者是比较诚信的,抽样分析表明,网络消费群体的个人信用水平处于中间层级的占比更高。但也有少数消费者因各种因素,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生了一些不诚信的行为。

——交易诚信 今年的交易诚信状态趋于稳定,特别是与去年相比,虚假广告和发票问题下降显著,占比排名分别下降了7位和8位,表明有关部门在规范广告宣传、强化网络发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交易数据仍存在注水行为,部分商家为了冲高销售业绩,自买自卖进行刷单情况较为严重,较高的退货率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

——质量诚信 这是历年诚信领域的焦点,从今年的情况看,质量诚信方面仍不容乐观。“双十一”期间部分商家以次充好、换下新款倾销旧款、产品质量有瑕疵、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比较突出,直接导致关于质量的差评率居高不下。

 

(三)存在问题

数据显示,今年11月11日~15日,涉及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物流公司、第三方支付机构、消费者等主体的失信案例数量同比增多57.49%,反映出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形势仍很严峻。

在媒体和网民曝光的失信案例中,涉嫌售假类占比高达44.82%,同比上升18.2%,售假已成为危害电子商务诚信的“头号毒瘤”。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卖家自行或通过他人协助建立虚假订单等伪造网店销售业绩的虚假交易类失信行为由9.09%上升到18.57%,位居第二。此外,价格欺诈占7.99%,网络诈骗占6.98%、劣质倾销占6.74%。产品质量、价格欺诈、数据注水、售后服务、误导宣传、物流配送等成为“双十一”期间曝光量最多的问题。

1. 质量评价出现“三高”。“双十一”期间,由于交易量突然加大,不可避免带来了质量问题。一是差评率高。今年“双十一”交易量较去年有所增长,但质量差评率也略有上升;二是退货率高。11月1日—16日,在2453.4万条交易商评论中监测到商家退货率达11.69%。考虑到大部分商品的退货并不在前台显示,实际退货率还远高于这个数字;三是投诉率高。主要电商平台的投诉涨幅都不小,从12315的拨打情况看,由于很大一部分人尚未收到货物,“双十一”之后5天内投诉率处于稳定状态,但从11月16日开始明显增加。

2. 变相设置价格陷阱现象不容忽视。今年“双十一”期间,商品总体价格低于全年水平,但价格欺诈现象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是部分商家通过虚构原价等手段设置价格陷阱,以“低价”进行宣传销售。数据显示,750万件促销商品中,有52.99%出现了事先提价、当天降价的情况,少部分商品甚至提价高达200%以上。与两个月内的历史低价相比,“双十一”当天的促销价格中有53.6%的商品实际上是上涨的,实质性下调的只有34.6%。这一问题在畅销商品中尤为突出,先涨后降的情况占到了惊人的75.52%。

3. 销售数据注水受质疑。新一轮的电商销售数据刚公布完,网络上关于数据注水的质疑一直不断,卖家刷单行为成为公众质疑的主因。对“双十一”期间的网络销售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卖家确实存在刷单行为,主要表现有三类:一是成交纪录中相同用户在短时间内多次购买、数量异常;二是评论时间和收货时间严重不符;三是单个用户购买单品成交价异常。

4. 电子产品和服饰行业是失信重灾区。电子产品、服装鞋袜和家电产品等领域网上购物人群规模大、消费金额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是当前电子商务失信案例滋生的重灾区,失信案例数量最高,占比分别达35.28%、23.97%和12.31%。具体来看,电子产品中,手机(58.7%)、平板电脑(19.48%)、笔记本电脑(12.08%)相关失信案例较多,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虚假促销和价格欺诈等方面。此外,化妆品、食品饮料、母婴用品和家居用品等被曝光的失信行为也较多,占比均超过5%。

5. 物流配送成行业软肋。11月1日~15日期间,关于物流的差评同比降低了13.38%,说明人们对物流的满意度在上升,但商家迟迟不发货,或者发货后没有更新物流流转信息,经常出现丢货、漏货、损货等情况,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毁时,销售商、快递公司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不清,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比如,某些快递公司规定消费者先签字后验收,但当验收发现商品缺失或损坏时,又以消费者已签字为由拒不承担赔偿责任。

6. 售后服务饱受诟病。消费者对网购商品的售后服务满意度仍然不高,尤其是家居、建材、电子产品售后投诉率居高不下。一方面产品未能按承诺及时进行安装,另一方面很多商品或服务尚未实现全国联保,想得到售后服务必须把商品寄回商家,这个过程往往受到商家诚信度、物流安全性和速度、维修期限等问题的制约。此外,一些网店经营者不提供购物发票和相应凭证,一旦发生纠纷,常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换货。有的网络销售者,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做过相应的承诺,商品售出后却不再兑现。

7. 违规广告现象比较突出。监测发现,在“双十一”促销商品中,总共有196,457件商品出现了违禁广告词,其中20,656件属于畅销商品。主要出现的是“最”“100%”等违禁极限用语。违禁广告词大多出现在女装、家居生活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图书影音领域也开始出现违禁广告词,比如最新、最好、金牌、治疗、养生等。

8. 钓鱼网站诈骗手法花样翻新。“双十一”期间,大量钓鱼网站采用了包括模仿正规网站域名、篡改正规网站页面、特殊设计躲避安检、适配手机定向钓鱼等多种花样的钓鱼攻击技术来欺骗用户,并与安全厂商“斗法”,而且钓鱼网站所仿冒的对象也是应有尽有。11月11日当天,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全天共截获新增钓鱼网站5729个。360安全产品共为全国用户拦截钓鱼网站攻击1.1亿次。在所有新增的钓鱼网站中,虚假购物类和假冒银行类钓鱼网站最多,是对网民威胁最大的钓鱼网站类型。“双十一”当天,猎网平台共接到全国用户报案98起,涉案总金额约118.3万元,人均损失约12,000元左右,较2015年第三季度的平均水平4920元高出了145%。此外,“双十一”之后,退款诈骗、二手交易诈骗和中奖诈骗问题也比较突出。

9. 消费者失信行为值得警惕。电商平台和商家存在失信行为的同时,部分消费者也存在失信行为,如“羊毛党”“职业差评师”的出现,极大地破坏了网络购物的生态环境。涉及消费者的失信案例有1466条,其中50%为恶意差评类。该类消费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对电商企业进行诽谤,给予恶意差评,甚至以此要挟谋取私利。有些消费者充当店家“网托”,有偿替网店刷销售额及信誉,此类行为占比28.54%。部分消费者故意不如实填报个人联系方式、地址等必要信息,此类行为占比达9.44%。此外,还有些消费者利用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特性,单方面撤销订购合同,随意或频繁变更承诺过的交易条件,或收货不付款,在网上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时恶意透支等。

 

(四)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认为,大数据分析在监测总体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折射出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几个新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

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跨境电商关注度较高。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网民数量增长较快,且对我国跨境电商的关注度较高,未来有可能成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重点市场。其中,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网民对我国跨境电商最为关注;关注度最高的五大电商平台是全球速卖通、天猫国际、京东、兰亭集势和敦煌网;海外网民青睐的商品类型主要有电子产品、服装、家居用品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新兴市场,其巨大的消费需求成为跨境电商出口产业的新动力。

二是电商促销活动范围走出国门。今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8%,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7.3%,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目前,阿里、凡客、敦煌网等国内电商平台正逐渐深入东南亚电商市场。今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国际海淘党数量翻了7倍,京东宣布11月27日当天,京东全球购订单数量比上年增长超过180%。

三是网络媒体成“双十一”舆情扩散主要集结地。大数据技术搜索监控显示,有44%的消息来源于各大新闻网站,34.75%来源于微博,18.98%来源于论坛,可见,其信息主要来源和分布在新闻网站、微博和论坛,成为舆情传播扩散的主要汇集平台。

四是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充分释放。数据显示,“双十一”开始后仅8分钟,农村淘宝销售便超过千万元,目前,全国涉农网站已超过3000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000多亿元。受物流渠道、订单密度等方面的限制,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商品配送慢、服务差、价格贵等问题,消费者很难享受到同城市一样的购物体验。尽管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电商下乡之路却并不平坦。为了抢占农村市场,打通工业品下乡的通道,阿里巴巴此前宣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苏宁也表示将通过升级原有代购点、新建县级服务站等方式下探三四线市场,覆盖乡村的“京东帮”已达1200家,9亿农民的网络消费潜力亟待挖掘。

 

对电子商务信用建设的期待与建议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和商业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及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的条件下,正逐步成为引领新消费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满足和提升消费需求、改善民生和带动就业,对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双十一”已成为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风向标,充分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期待和需求,准确把握电子商务领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电子商务模式至关重要。

(一)消费者对“双十一”的期待和需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期待推行电子商务主体身份标识制度。尽管推行网络实名制等新措施已实施,但尚未做出更具操作性的规定。广大消费者希望每个网店在网络经营中都能够像实体店一样,自觉遵循法律法规和诚信经营原则,主动接受社会和网民监督,从而有效降低和避免网店在促销中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事件的发生。希望在推动网络实名制的过程中加快网店实名制的落地实施,以便加强监管。希望推广应用网站可信标识,为电子商务用户识别假冒、钓鱼网站提供手段。

二是期待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制定《电子商务法》等专门性法律,针对电商平台实行差异化、具体化立法,在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加盟销售单元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专门性规定,明确责任,培育依法办网、诚信用网理念,完善网络信用建设的法律保障,从而对B2C等网络交易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并为电子商务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引领、推动、示范和保障作用。

三是期待为执法部门“言而有信”立规。严监管严准入法规好定,实施却难真正落实。很多消费者呼吁,一直听到有“罚得他们倾家荡产”之呼声出现,但始终不见一例践行。希望执法部门首先应做到言而有信,恪守诺言,这是执法部门该有的一种社会责任及担当。

四是期待丰富失信行为识别监测手段。通过商业网站和搜索引擎,将网上信息与企业的实际信息进行比对,锁定疑点企业,对不能即时确定的信息,通过实地检查进行确认;对网民在微博、微信、淘宝等各类自媒体和电商网站上涉及虚假宣传、质量不合格的投诉进行汇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核实;对主流新闻媒体报道的失信事件进行收集归类,并积极督促相关监管部门依法监管纠正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五是期待健全电子证据采信技术与机制。针对当前电商领域电子证据易篡改、不稳定等问题,建议对电子证据实施检查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规定收集电子证据时不能改变该证据;对电子证据进行扣押、检查或转移的一切行为,都应当完整记录,并加以归档备查;对电子证据复制时通过镜像技术保证复制件与原始证据的完全一致,复制完成后封存原始证据并将经过记录在案;整个取证过程及检验鉴定过程须详细记录接受监督,尽可能截屏或录像;在相关案件审理中,要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注重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消费者损失严重而又无法提供有力证据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发挥调解作用。

 

(二)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的相关建议。充分维护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环境,促进电子商务诚信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电商平台行业自律。品质可靠、价格合理的商品,诚实守信的经营态度,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是电商平台上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电商经过多年发展,业务在不断规范,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做到长远发展,关键是电商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为消费者提供低价优质的商品和高质量的服务,使电商在线上与消费者真正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电商平台应提高第三方商家准入门槛,建立严密的采购供应和销售监管系统,杜绝电商平台各类售假行为。

2. 建立网络信用评价体系。对互联网企业的服务经营行为、上网人员的网上行为进行信用评估,记录信用等级。建立涵盖互联网企业、上网个人的网络信用档案,积极推进建立网络信用信息与社会其他领域相关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机制,大力推动网络信用信息在社会各领域推广应用。

3. 建立电商信用黑名单制度。将实施网络欺诈、造谣传谣、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严重网络失信行为的企业、个人列入黑名单,对列入黑名单的主体采取网上行为限制、行业禁入等措施,通报相关部门并进行公开曝光。

4. 建立统一的网络销售监管体系。目前重现实监管轻网络监管的情况依然存在,更多的监管停留在倡议、通知的层面,并没有落实。执法监管部门应当将打击网络“李鬼”与打击现实“李鬼”一视同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完善实体生产监管的同时,实施网上接力监督,并切实加大惩处力度。

5. 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数据库。以数据标准化和应用标准化为原则,依托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整合电子商务领域的信用信息资源,实现信用记录的电子化存储,完善行业信用记录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信用信息系统及行业间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并定期组织实施行业信用信息发布。

6. 推动电子商务信用建设创新示范。在电子商务领域对守信经营的电商进行有效评估并设立创新示范试点,推行信用报告制度。树立诚信典型,建立电商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对守法诚信和违法违规等典型案例予以公开,对严重失信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使守信者得到激励和奖励,失信者受到制约和惩戒,不断优化电子商务领域信用环境。

7. 更加关注和培育农村电商市场。近年来,电商巨头开始将目光投向农村市场并斥巨资布局。应逐步完善物流网络和相关基础设施,同时借力国家惠民政策,吸引购买力日益强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着力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电商、物流、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打造农村电商2.0的良好发展态势。

8. 为跨境电商创造良好交易环境。据全球贸易格局报告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增长至6.5万亿元,占到我国进出口总额的25%左右。相较于低迷的传统外贸,跨境电子商务具有重塑国际产业链、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力等作用,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由于各国法律不同且存在地区差异,缺乏统一的信用标准,需要各国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协调配合,制定行业规范、完善认证体系,以及寻求在法律框架下的信用制度安排。政府部门既要牵头建立信用公共服务平台,也要在跨境电商平台发挥把关作用,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为跨境电商平台创造良好的交易环境,给海外买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也给国内信誉好的卖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

9. 发挥协会作用搭建跨行业服务平台。专门成立电子商务协会“双十一电商分会”,切实担负起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的职责,搭建跨行业的自律服务平台,为合法、自律的检验认证机构搭建一个公益平台,为电商管理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检验认证技术支持资源库,有效对接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力量与跨境电商检验需求平台,使其成为电商、平台、检验认证机构、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和微商提高生产发展空间,提升服务水平和功能,开拓业务深度及广度,助推电子商务及检验认证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10. 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氛围。当下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68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的规模以3.61亿占据半数以上。有关部门应主动与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合作,积极运用互联网和自媒体手段,向消费者普及网购安全知识,并利用有效渠道集中曝光电商平台、店商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各类失信行为。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中进一步充实诚信教育内容,大力开展信用宣传普及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进家庭活动。与此同时,媒体和社会要正面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为电商及消费者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

 

征信宝网站:zhengxinbao.com

微信公众号:征信宝

微博认证号征信宝

二维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征信宝官网 » 《2015年“双十一”综合信用评价报告》出炉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